本篇文章你會學到
市面上的保養品為何效果往往無法持續?
因為所有的成分都只能對肌膚最表層的0.1mm作用
難以深入肌膚的深處
所以當這些成分代謝掉之後
我們又要尋更大的用量來維持
肌膚的負擔變重
久了就失去健康
許多人轉而尋求其他的保養方案
精油自製保養油就是其中一種很好的選擇
不同於一般成分只作用在肌膚最表層
有個實驗是將精油塗抹於肌膚
結果幾十分鐘後
便在尿液中驗出精油的成分
這也是大部分外面保養品做不到的深度保養
但精油因為濃度較高
並不適合大面積的塗抹
容易引起皮膚搔癢、發紅、刺激甚至過敏
這時候就需要溫和的基底來跟精油調和
降低精油對皮膚的刺激性
而植物油作為基底其實更貼近我們人體皮膚的組成
比精華液、水性的保養品更容易吸收
使用方式建議一天可以塗抹1~3次
每次間隔至少6小時以上
多塗無益
若肌膚產生發紅、搔癢、刺痛感
可能代表對某種成份過敏或濃度太高
發生時請以清水或無精油的植物油塗抹來舒緩
如無法舒緩請儘速尋求醫師協助
而保養油建議將濃度降低一半
如果仍有上述情形
很有可能為對其中成分過敏
建議更換植物油或精油
你其實不用急著購買專用的油
用你手邊的乳液、乳霜、品質好的食用油也可以製作
當然用植物油作基底可以跟精油混和得更均勻
而油的品質也會顯現在效果上
一開始建議先以適合自己的質地來選擇
例如清爽、保濕等等
有概念之後可以再嘗試以效用、特性做調整
推薦入門的調和油選擇:
而精油的選擇可以依照個人的喜好
或根據想要的特定療效
藉由網路查詢、確定效果之後做添加
每次調和油不建議添加超過三種精油
製作的方式非常簡單
就是將基底與精油以一定比例攪拌混合
如果用量杯與玻璃攪拌棒來調和是最理想的方式
沒有的話使用陶瓷的碗或碟子也可以
然後裝瓶、妥善保存即可
建議以深色玻璃瓶裝瓶
不透光的紫晶瓶是最好的選擇
其次是常見的琥珀色、藍色、深綠色玻璃瓶
有色玻璃瓶可抵擋更多的紫外線、增加保存時間
不建議使用任何的塑料、壓克力或抗腐蝕塑膠
長期放置都容易與油脂產生化學反應
溶出對皮膚有負擔的物質
調和油以精油的濃度來掌握安全性
通常會抓1ML的精油=1cc的精油=約20滴精油
因此1滴精油約等於0.05cc
以此方式來換算精油濃度
一般最常用的濃度比例是精油佔整體的2.5%
換算比例是每2ML基礎油滴入1滴精油
每10ML便是滴入5滴精油
以此類推
若用於臉上、頭皮則需要更低的濃度
建議是從0.5%開始嘗試
如沒有刺激、敏感再逐漸上調
0.5%的濃度為每10ML基礎油配1滴精油
若為局部使用、想增加短期成效
可考慮增加到5%
即為每1ML就配1滴精油
再來複習一次
需要特別注意的有以下族群
孕婦不建議使用任何的調和油
因為精油對體內胎兒的影響我們尚不清楚
建議全面避免使用
但薰香則不受此限制
幼兒與老人建議濃度稀釋兩倍以上
如臉部一般成年人建議0.5%
幼兒與老人就用0.25%左右
8歲以下的幼兒因器官發育不全
同樣建議避免使用調和油作保養
但薰香同樣不受限制
而12歲後則可視為成年人調配使用
蠶豆症患者過去會嚴格禁止使用樟腦成分的精油
但這其實是一種誤傳
事實上蠶豆症不能使用的是樟腦丸(不含樟腦成分)而不是樟腦
過去台灣樟腦提煉是以客家人為主
而客家人中有許多人有蠶豆症
但整天接觸樟腦煉製也並未有任何異狀產生
因此不用過度擔心
延伸閱讀: